“智控”為“質控”保駕護航,南京采用數智監測新模式守好城市水脈安全
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推動,地下水監測正朝著更加智能化、精細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今年以來,南京環境監測中心土壤科強化監測技術創新,助力地下水監測朝數智化方向邁進。
多參合一提高效率
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點位上,監測人員所帶的設備箱包從3個減至1個。曾經需要攜帶的原始記錄、多臺單參數檢測儀、GPS定位器,如今被一臺搭載LIMS和北斗定位系統的智能平板和一臺多參數測定儀替代,既節省了作業背包空間,也大大節約了儀器整理時間。
新設備水質多參數測定儀只有礦泉水瓶大小,搭載微型光譜傳感器和離子選擇電極,可同步獲取溫度、pH值、ORP、電導率、溶解氧等7項參數。監測人員以前需要使用多個探頭在水樣中反復出入,增加水樣的暴露時間,還需3人協作獲得全部數據。現在單次檢測時間從原來的5分鐘壓縮至20秒,進一步提升監測效率。
助力數據管理更精準有序
以往,監測人員在地下水樣品采集過程中,需對儀器設備校正、洗井、取裝樣以及現場檢測等關鍵環節進行拍照記錄,紙質記錄與拍攝照片分存兩地。
而如今,搭載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和北斗定位系統的平板實現了紙質記錄與拍攝照片的統一。在監測點位上,監測人員只需輕觸平板,拍攝帶有時間、坐標水印的照片,并同步錄入所監測的各項指標數值。
相比過去的專人拍照、專人記錄的方式,節約了人手,還能避免紙質記錄受損風險,增強了信息保全。
此外,多參數測定儀與智能平板深度融合,構建起“設備—系統”的協同平臺。隨著監測任務下發,監測人員調用儀器時,可以查看儀器序列號等狀態參數,便于及時進行儀器檢定校準。監測人員每測定一次水樣項目時,同時用平板及時拍攝儀器讀數,與錄入系統的數據保持一致。
質控的智慧在數據追溯中更顯優勢,時空交叉驗證方式有助于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讓數據管理更加精確有序。
系統設備更新換代促進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檔升級,是監測領域數智化建設的縮影。南京環境監測中心將以科技賦能為引擎,讓“智控”為“質控”保駕護航,以監測數據的“真、準、全”守好城市水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