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建寧小學開展氣象科普教育的若干嘗試與探索
一、活動概要
活動名稱:連云港市建寧小學開展氣象科普教育的若干嘗試與探索
設計理念: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和《加強海州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緊緊圍繞“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氣象防災減災科技教育工作,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氣象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防災減災意識,促進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概況說明:德育處根據少先隊員興趣成立氣象實踐社團,設有氣象觀測小組若干,少先隊員任組長,進行自我管理,由大隊輔導員徐翔主抓,鄭井敏、張會、孫秋杰、楊蕙瑜、徐靜等輔導員作為核心輔導員,同時聘請連云港市氣象學會秘書長范從勇擔任校外總輔導員,我校優秀畢業生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專業畢業生現任贛榆區氣象局研究員王雨閣擔任校外輔導員,對少先隊員進行引導和活動開展的指導。我們重點開展三項活動,即建寧天氣報送、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和氣象科普活動,以點帶面推動氣象科普教育。
二、活動目標
(一)讓氣象科普的氛圍在建寧校園各處展現。
(二)讓氣象科普教育使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三)讓氣象科普活動貫穿每個學期的始末。
(四)讓氣象科普知識輻射家庭和社區。
三、時間安排
根據氣象社團的年度工作計劃,除寒暑假外,貫穿整個學年度;每月針對各種氣象、環保紀念日開展各種活動,每次活動約40分鐘。
四、活動對象
(一)學校有一支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氣象活動小組,每班為兩到三名學生。
(二)每個班級有一支由學校氣象活動小組成員為主干的班級氣象小組。
(三)學校氣象活動小組分工明確,觀測組、記錄組、播報組等,并且按時輪換。
(四)從基層教師隊伍中吸納組員,有特殊才能的、各年級的負責老師,固定下來,參與學校氣象科普建設。
五、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參考教材為《中小學氣象科技探究實踐》
身體和心理的準備:由連云港市氣象學會秘書長范從勇進行宣講前培訓,幫助隊員員答疑解惑,指導隊員活動開展。
教師:由學校大隊輔導員徐翔主抓,鄭井敏、張會、孫秋杰、楊蕙瑜、徐靜等輔導員作為核心輔導員,同時聘請連云港市氣象學會秘書長范從勇擔任校外總輔導員,我校優秀畢業生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專業畢業生現任贛榆區氣象局研究員王雨閣擔任校外輔導員。
活動場所:學校氣象站、學校微信公眾號、氣象教室等。
社會支持及宣傳: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和資助下,以各項主題教育為載體,推動校園氣象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市氣象局的專業支持和資助,締結為氣象科普教育共建基地。同時我們與東辛小學等學校結對交流,全面幫助建立與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與生態環境教育。目前,師專一附小、蒼梧小學、海寧小學等學校相繼建立了校園氣象站。
六、活動過程
目前學成立校園氣象站、氣象教室、科普展館和實踐基地,讓學生隨時隨地了解校園環境與氣象要素的關系,開展氣象探究活動。成立氣象社團并重點開展建寧天氣報送、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和氣象科普三項活動,以點帶面推動氣象科普教育。同時,以“數字化生態教育”為核心,添置了《中小學氣象科技探究實踐》等學習用書,拓展和延伸氣象科普教育課程的實施,并充分地發揮校園氣象站的作用,將校園氣象站作為氣象科學課程實習基地,讓每一個同學都參加氣象觀測知識的學習。結合校園氣象活動與比賽,對做出重要貢獻的和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老師、學生、班級進行表彰,以點帶面引領校園氣象科普教育向縱深推進。
七、活動特色
(一)校園氣象站
校園氣象站由數字氣象站和人工氣象站組成,數字氣象站可以監測溫濕度、PM2.5、大氣壓力等多種氣象參數,通過傳感器、有線網絡、局域網絡等多種方式傳輸數據并直觀顯示,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觀測數據共享;同時我們分別在向陽通風好和背陰處設置2處人工氣象觀測點,以滿足少先隊員動手實踐需求,提升少先隊員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
(二)氣象科普教室
主要由物聯網創新實驗室和STEAM教室組成,為少先隊員開展課堂學習和社團成員進行活動提供重要場所,同時兼顧氣象數據的接收,數據處理和資料歸檔的功能。我們先后添置了《中小學氣象科技探究實踐》等學習用書,拓展和延伸氣象科普教育課程的實施。
(三)科普展館
通過展廳和展室等功能場館來推進科普教育,并計劃調整布局,在實驗室對面現圖書館的位置建設科普展館。
(四)氣象實踐基地
一是依托市氣象局開展氣象實踐活動;二是建立校園多向度實踐場域,將氣象科普教育布點在學校各處,讓少先隊員們隨時隨地了解校園環境與氣象要素的關系,開展氣象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