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環境質量狀況(2019年上半年)
一、環境空氣
2019年上半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整體優于去年同期。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66.0%,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50.5μg/m3,同比下降7.3%。
1、城市空氣
全省13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在53.6%~76.8%之間。
13個設區市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處于42.2μg/m3~65.7μg/m3之間,全省平均濃度為50.5μg/m3;PM10濃度處于62~110μg/m3之間,平均為80μg/m3;O3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處于164~193μg/m3之間,平均為181μg/m3;SO2濃度處于6~14μg/m3之間,平均為10μg/m3;NO2濃度處于23~43μg/m3之間,平均為35μg/m3;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濃度處于1.1~1.6 mg/m3之間,平均為1.3 mg/m3。
與2018年同期相比,O3濃度上升4.6%,PM2.5、PM10、SO2、NO2和CO濃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別下降7.3%、5.9%、16.7%、5.4%、7.1%。
2、重污染天氣
上半年全省共發生5次大范圍污染天氣過程,發布黃色預警5次、橙色預警1次(其中有1次由黃色預警升為橙色預警)。全省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0.7%。與2018年同期相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2.8個百分點。
3、酸雨
上半年,全省設區市酸雨平均發生率為21.3%,降水平均pH值為5.32,酸雨平均pH值為4.64。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揚州、鎮江和泰州9市監測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酸雨發生率介于4.3%~53.3%之間。徐州、淮安、鹽城和宿遷4市未采集到酸雨樣品。
與2018年同期相比,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上升12.2個百分點,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均略有增強。
二、水環境
2019年上半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去年同期有明顯改善。流域地表水水質符合Ⅲ類斷面比例同比顯著上升、劣V類斷面比例有所下降,近岸海域與主要入海河流水質同比有較大幅度提升。
1、飲用水水源地
全省130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實測127個)中,上半年有117個水質達標(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92.1%,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超標水源地多為應急備用水源地,未實際取水。
全省取水總量為309426萬立方米,達標(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水量為307138萬立方米,水量達標率為99.3%。
2、流域地表水
全省列入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104個斷面(國考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81.7%,無劣Ⅴ類斷面。與2018年同期相比,水質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20.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2.9個百分點。
列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380個流域地表水斷面(省考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81.7%,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3%。與2018年同期相比,水質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17.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2.6個百分點。
3、太湖流域
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平均濃度分別達到Ⅱ類、Ⅰ類標準要求,總磷平均濃度為0.065mg/L,總氮平均濃度為1.68mg/L,均符合Ⅳ類標準。與2018年同期相比,總磷、總氮平均濃度分別下降27.0%和11.1%。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5.7,同比基本持平,總體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
4~6月藍藻預警監測期間,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共計發現藍藻水華聚集現象47次,未發生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規定的一般事件。與2018年同期相比,藍藻水華聚集現象發生次數增加3次,最大發生面積增加97.6%,平均發生面積增加15.2%。
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與2018年同期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河流增加8條。太湖流域124個重點斷面中(實測121個),有119個水質達標,達標率為98.3%,較2018年同期上升17.6個百分點。
4、淮河流域
江蘇省淮河干流水質較好,4個監測斷面均符合Ⅲ類水質標準,與2018年同期相比保持穩定。主要支流水質符合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分別占76.5%、20.3%和3.2%,影響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為總磷、氨氮和化學需氧量;與2018年同期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1.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4.5個百分點。
5、長江流域
長江干流江蘇段總體水質較好,1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符合Ⅱ類標準,水質保持穩定。主要入江支流水質明顯改善,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Ⅳ類斷面分別占84.4%、15.6%,無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影響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與2018年同期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31.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13.3個百分點。
6、入海河流
26條主要入海河流河口監測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標準的斷面占50.0%,Ⅳ~Ⅴ類斷面占46.2%,劣Ⅴ類斷面占3.8%。與2018年同期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27.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27.0個百分點。影響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
三、聲環境
依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評價,2019年上半年,全省1~4(4a、4b)類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分別為95.9%、96.5%、98.5%、97.5%和100%,夜間達標率分別為74.3%、84.3%、94.1%、80.2%和100%。
與2018年同期相比,全省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略有下降。其中除3類區夜間達標率同比略有上升,4b類區晝夜達標率保持穩定,其余各類功能區達標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全省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表現出與城市日常生產、生活和作息規律相關的變化特征,晝間7~19時平均等效聲級維持在較高水平。
四、近岸海域
適應機構調整要求,2019年對原有環保、海洋部門監測點位進行優化整合,按照《2019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和《2019年全省海洋生態環境監視監測與評價工作方案》,在江蘇省近岸海域共布設78個國控水質監測點位開展監測。2019年上半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優良,優良海水(符合或優于《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二類標準)面積比例為94.6%,劣四類面積比例為0.1%。與2018年同期相比,優良海水面積比例上升63.0個百分點,劣四類海水面積比例減少29.5個百分點。
國家考核的16個海水水質測點中,水質符合或優于二類標準的測點占93.8%,劣四類測點占6.3%。與2018年同期相比,符合或優于二類標準測點比例上升43.8個百分點,劣四類測點比例減少25個百分點。